2005年8月15日 星期一

讀書經驗

  專題報告





專題報告主題: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專題報告綱要:



讓書活起來………

讀書會的優質成員

我為什麼而讀?

讀書的精神

1.〝客觀了解〞的精神~~~~~了解



2.〝見林見樹〞的精神~~~~~消化



3. 〝不斷對話〞的精神~~~~~驗證



讀書的境界

〝悅〞讀示範(讀書結構法)

分享與回饋

結語

--------------------------------------------------------------------------------------------------------------



 



  專題報告講稿



一、我為什麼而讀?



前言:

「我們今日所熟知的知識,明日可能變成無用之物。假若我們停止學習,我們的生命就此停住。」沒錯,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終生學習則無以立。然而純淨學習最好來源還是書本黃金屋中。前蘇聯總理戈巴契夫說:『唯有知識,才能拯救我們,才能因應未來的挑戰。』四十餘年來,他不論到什麼地方,手邊總是帶著一本俄國哲學家別林斯基的作品閱讀。連貴為一國總理的戈氏如此搶讀,那我們這些閒閒升斗小民能無愧乎?或許有人說書讀不完乾脆放棄閱讀,好書可以等人,但是歲月卻不饒人,再蹉跎下去恐怕今生真的一本書也無法精讀完。莊子講了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莊子也讀不完所有的書籍,所以我們或許不再憂鬱書讀不完而日遽荒廢,該想到的是精讀幾本經典就可以受益無窮。



暖身議題:



問一:大家過去讀書的經驗如何?



 



 



 



問二:換個角度,有沒有比較愉快的經驗或感受?



 



 



 



問三:再換個角度,什麼時候讀得比較痛苦?



 



 



問四:兩者比較(痛苦與愉快的讀書經驗)、差別在哪裡?



 



 



問五:現在,你讀書是為了什麼?



 



 



問六:通常,你是怎麼讀一本書?



 



 



問七:如果你看目錄,你要看什麼?(目的在做什麼?)



 



問八:你怎麼看?



 



少年讀書:(少年期自三到二十歲)認識自我



歲月如流,年華似水,誰不驚訝於年少期的匆



匆?誰又能規定什麼書是不可缺的?唯一不可



缺的是《保持讀書的興趣》,如此人生必有希



望與前景。



青年讀書:(約二十歲到四十歲)自我定位



不一定人人都唸大學,但是人人都需要讀書,



則是毫無疑問的。此時讀書,以吸收專業知識



為主。從就業到升遷,其根本目標在於「自我



定位」。青少年讀書將會決定一個人的生命品質



中年讀書:(四十歲到六十歲)自我成長



少年時期為了考試升學而念書,青年時期為了



就業升遷而念書,到了中年找不到明確的目標,



就把「念書」這項工具給拋開了。念書如果淪為工具或手段,那麼書是書,我是我,念完了有用,用完了忘記,我還是我。



老年讀書:(六十歲以上)自我超越



老年讀書,目的不在是世俗功利,而是人生



真相;他可以由整體而根本的眼光重新省察



一生,辨別本末虛實,然後在可能的範圍內



採取適當的行動,使自己可以無愧無憾的完



成此生的心願。讀書到了這種意境,就是以



「自我超越」為目標,也可以說是充分實現



人與書的存在價值。



任何的書、文章、材料必然有其結構。在這結構下,再發展它的內容。這即所謂『結構決定內容』。讀書如果能先讀結構,可一目了然,容易記憶;先看內容則容易讀了後面忘了前面,不易記憶。再則,結構也好,前後之關係,亦即邏輯關係,當人年紀愈大,記憶力衰退而理解力漸增,故讀書若能因理解而記憶,則記憶的東西持久亦較容易換回。



 



二、讀書的精神





讀書的目的是經由理解材料、吸收精華、透過自我對話,延伸思考,提升自我,轉化知識。因此讀書著重下列之精神:



〝客觀了解〞的精神~~~~~了解

先了解作者在說什麼,亦即抱持了解原意,不加批判的態



度開始閱讀,避免在未全然了解之前,就批判論斷一翻,



也就是終於原味的閱讀。



〝見林見樹〞的精神~~~~~消化

先掌握書的整體結構,在細細品味其內容,否則,一落入



文字海中,容易迷航,產生常見的「讀到後面就忘了前面」、



「讀過就忘了」、「不知在讀些什麼?」之類的「見樹不見



林」閱讀症候群。



〝不斷對話〞的精神~~~~~驗證

當對書能持客觀了解和掌握大體結構之際,與書(作者)做



客觀對話,之後,再將材料重點或作者論點與自己的認知、



經驗做主觀對話。進而在讀書會中則可進一步與他人對話



,以便經由不斷驗證,內化所學,並提昇個人獨立思考的



能力。



三、讀書的境界

翻過了:就如一般我們翻閱報紙、雜誌一樣,看過之後沒

啥印象,好像記得又好像沒記得。



看過了:書是看了,但印象是依稀或模糊,對一般休閒性、

娛樂性、資訊性的閱讀達此境界就可。



看懂了:對書或材料能有客觀的了解,知道它在說些什麼

,能抓到重點;此境界是求知的基礎,著重於概念



性的理解。



看通了:在了解的基礎上,經由消化,能掌握材料的來龍

去脈及其精義、精華所在。而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



出作者的意念與書的內涵。



看透了: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或旁徵博引與書深入對話

,並消化了,讀進去了,而將所得內化為自己的



一部份,運用自如。



上述讀書的境界,常因個人的讀書習慣、方法、需求而有所不同,然而讀書若能通透,才真正有益我們的生活和生命。



 --------------------------------------------------------------------------------------------------------------



  



於梨華



三相逢



我第一次看到她時在台北東門叮我舅父的家裏,約四十年以前。我們同歲──十八,她比我小幾個月,但比我好看幾倍。苗條而豐實,皮膚──真是吹彈得破的嫩,大眼──清澈見底;睫毛一蓋時,卻又另人著慌。見面之後,我從心裡喜歡她,但更怕她、嫌她,恨不得使一口氣,把她吹回大陸。她是我舅父的乾女兒,特從上海趕來給他拜五十大壽的。我正同表哥戀愛,我們同在XX大,他電機工程三年級,小提琴高手,橋牌選手,外加打得一手好籃球。我是外文系一年級,梳兩枝烏滑滑長辮,騎英製女式跑車,把坐墊抽得高高的,往來於新生南路與學校之間。別人不說,我也有數,自己有多『帥』。



表哥非常喜歡我的帥,我的飛揚的髮稍的動態。



但靜若止水的她畢竟有更惑人的魅力,她來了才一星期,我失去了表哥,人和心。他隨她回上海去了。



再見他時約三十年後。我到上海,她來看我。她同她丈夫,我的表哥。當年烏亮的頭髮已灰白,清亮的瞳子已灰黯,一套灰霉的衫褲架在一個單薄的身子上。但皮膚細嫩如前,外加一分憂患後的哀悒。在我眼裏,她仍是個耐人尋味的中年婦女。表哥禿了頂,增了肥肉,加上神態落落,完全沒了當年的灑脫。他們對我小有名氣的畫家地位表示喜悅,對我始終未婚的身份卻有不同的反應。表哥有點得意,她則表達了惋惜。



第二天傍晚表哥一人來看我,吃飯間他訴說自己婚姻的不滿,後悔當年的孟浪,坦承對我的思念。我喝著杯裏的酒,聽著他嘴裏的話。醉人。酒變成話,話成了酒。那晚他沒回家。



那次見面後不久,表哥同她離了婚。他向我苦苦哀求要來美國,我ㄠ他不過,替他辦了。並介紹他到朋友餐館打工,還替他兒子申請了學校。表哥同一個比他年輕十五歲的墨西哥籍女子結婚的消息還是這個外甥告訴我的。



又看見她是一年前的事。她來探看兒子,來找我。老了。但神情安詳,幾乎帶一分出家人的清逸。「妳不介意的話,我來陪妳住一陣。我反正沒事,可以照顧妳,妳可以專心工作。」



我望著她清澈見底的眼睛,說:「好,我們做伴。」



那是一年前的事。



 



──原載民國七十九年三月七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結語:



人並不是天生就會閱讀的動物,閱讀是需要學習的。



根據統計指出,臺灣成年人每年讀七本書、日本每人每年27本,是不是我們都在『專心生活』呢?另外我們的休閒生活中,70%為電視,這是極可怕的數據。培養閱讀習慣刻不容緩,我們應先養成閱讀習慣,再來談選擇書目,書籍涉獵不宜只是追逐時髦,跟著排行榜走的暢銷書,這些書Thoreau有極敏銳的批評。



真正的閱讀享受在於旅程中的細細品味,而非囫圇吞棗。



我多麼期待有一個地方,我們工作,我們閱讀,我們聚集討論,生活中人人心底都記住的一段話:『學習是所有行為中最重要的美德,其分量甚至高於其他行為的總和。』我們知道,學習不只是獲取資訊、吸收知識,最重要是心靈根本的運作與改變。



【人的生命意義在於智慧的圓熟與生命空間的擴展】



我鼓勵大家多看書,品味好書樂無窮,最重要的是要能吸收,要能思考,給你一把思考的鑰匙(KEY),比給你一整盤的知識要來得重要,知識都會過時,只有智慧永不退流行。

1 則留言:

  1. 這是什麼鬼啊~

    這種文章不是猴子寫的出來的啦~

    所以一看就會被識破的啦~

    回覆刪除